冯禹中,男,1932年3月17日出生于舒城县城关镇,本籍安徽省绩溪县冯村人,中专文化。1951年7月9日参与作业,至1975年4月在太湖县农口作业;同年5月调回舒城县农口作业;1993年11月退休。曾任办事员、农技员、助理农艺师、农艺师、原舒城县桃溪区三沟乡农技站站长等职,政协舒城县二届委员,三届常委,党员,我国农学会会员。冯禹中创始乡级“庄稼医院”,长时间从事底层农技推行,而且一干便是四十三年。为赞誉他对底层农技推行作业所作出的奉献,1983年12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渔业部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。荣誉证书的内容是这样写的“冯禹中同志长时间坚持农牧渔业技术推行作业,做出了成果,特发此证,以资鼓励。”他年青的时分喜爱趴格子,常常写写小短文。退休后,右眼失明,左眼弱视成为二级残盲。长时间参与县老年大学及桃溪镇老年大学学习。曾任县老年大学首期二胡班讲师,是皖西诗词学会、熙湖诗词及舒城县夕阳红戏剧联谊会会员、龙舒诗词学会理事。著作有《耕耘集》、《晚晴集》。
在他的著作《耕耘集》里,搜集了许多农耕谚语。这些谚语通俗易懂地反映了农业生产与时令、时节或许生产工具之间的联系。如“锄头有水又有火,锄头口上出粪土”这句谚语,反映的是庄稼与生产工具“锄头”的联系,说明晰锄头的重要性;谚语“稻含苞,水淹腰”告知人们在稻子含苞抽穗的时节,是最需求水的,要确保庄稼用水;“霜打油菜荚,到老都不发”这句谚语反映的是油菜与时令的联系,着重的是油菜栽培不能太迟;谚语“禾苗插的正,抵上一浇粪”反映的是栽秧时要用心将禾苗插好、插正,不要敷衍了事插的杂乱无章,有的禾苗根都没有插入土中,漂在水上,这样的禾苗是很难成活的;“开春挖,不如隔冬压”这句谚语说的是小麦田冬前上肥、压苗胜于春季除草追肥,愈加有助于小麦增产,由于小麦是苗期需肥较多的农作物;谚语“七长上,八长下,九收早,十正挖”说的是七月主要为红薯茎叶的生长时间,而进入八月后红薯地下的块根就开端膨大。立秋后还有一伏(末伏),气温依然还很高,各种农作物生长得比较旺盛,此刻红薯的薯块敏捷膨大,对营养的需求量比较大,假如九月收红薯仍是早了点,要是十月挖红薯,时节正当时……等等。冯老搜集的谚语通俗易懂,把深入的种养知识经过粗浅的、老百姓听得懂的谚语方式表达出来,让农人朋友们一听就懂,一干就会。提高了农业技术推行的速度,扩展了农业技术推行的规模。
退休后,白叟家热心参与公益事业,曾为县诗词楹联学会责任撰稿。他尽管视力欠好,举动不便,但依然坚持为华润啤酒一个报亭送报,便利其他终年购报白叟阅览。报亭出售人员感谢他免费送报,特免费供给他《新安晚报》阅览。他自动担任城关三小责任校外辅导员,曾在中大社区责任办起“老少同乐”夏令营,丰厚小区内学生暑期日子。开学那天,冯老给孩子们宣讲我国建立以来的困难年月和光芒进程,教孩子们承继革新优良传统,不忘党的恩惠,而且,依据不同目标,展开不同教育,给老年人传达“长生不老无仙药,延年益寿靠科学”的保健知识,对家庭妇女宣讲“尊老爱幼”的传统美德。夏令营设有保健沟通,故事谈笑,童心讨论,音乐品味,笔会展评等等,方式多样,内容精彩,极大丰厚了社区内白叟,孩子的假日日子。白叟家还一向有收听广播的习气,退休后依然坚持收听英语教学节目,能根本到达阅览简略的英语科普小短文的水平。
退休后的冯老一向紧记自己是个员的身份,尽管自己身体欠好,老伴也体弱多病,可是,冯老依然心系家国,每年都要准时亲手将党费交纳的安排手中,举动真实不便利的时分,也会托付亲朋好友交上党费,冯老平常自己十分节省,身边的一个包都要用上几十年,舍不得换。一辆28式自行车跟从了白叟家许多年,俨然成了古玩,曾经冯老便是用这张自行车接送孙女上下学,视力欠好,白叟家就拉着自行车,收破烂的人玩笑道,这辆自行车能够当废品卖了,冯老说,旧是旧了点,可能用啊。对自己节省,对安排,冯老可是大方的很。尽管平常只要三四千元的退休金收入,可是,2020年冯老一次纳党费2000元!
人们常说,能始终如一的,永久不是假装,而是真挚!是啊,正是这份不忘初心的真挚,让我们感动!(周敏 王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