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和另一位就职于瑞典隆德大学的阿达姆森教授一起,从北到南,走访了这个陌生的国度,却在踏过秦岭淮河这条分界线后意外发现,所有的房子到了南方,都没了暖气。
也许是亲历了一场南方的寒冬,以及没有暖气的房子,菲斯特和阿达姆回去之后,就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——如何在不主动采暖和空调系统下就可以维持舒适的室内热环境建筑。于是,他们在1988年提出了“被动房”的概念。
三年后,世界上第一栋被动房——Darmstadt-Kranichstein连排住宅,出现在了德国。而缔造者就是菲斯特博士。也因此,他被称为是“被动房之父”,并创立了被动房研究所(PHI),致力于在整个世界推广被动房的发展。
近三十年过去,这栋“老房子”依然在按照设计的要求正常运行。与国内普通的非节能住宅相比,它的供暖节能率已达到了90%以上。
这不得不让人佩服,只是经历了几日寒冬,这个被“冻出来”的idea,可以说彻底改变了建筑行业的发展的新趋势。让更多的人意识到,建筑本身的价值,除了满足最基础的居住需求,升级之后的舒适度满足,它本身所带来的资源占用、能源消耗,是不是能够降到最低。
相信对于国内绝大多数的购房人、甚至是地产行业的从业者来说,被动房,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。
被动房(即Passive House),也称为被动式超低能耗房屋、被动屋等,是一种全新的节能建筑概念,是指仅依靠建筑本身的构造设计,就能达到舒适的室内温度,满足冬暖夏凉的要求,不需要单独再安装供暖设施的建筑,即不需要“主动”提供能量的一种建筑。
其实攸克君对其的了解,也是皮毛。尽管这些年,慢慢的变多的公司开始追求绿色住宅,但真正走技术流的,依然是少数。
购房人更是“小白”,对于各大开发企业包装的概念和遵循的建造标准,也都是云里雾里,被动接受,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,人类对于房子的认知,更多还是停留在价格和地段,至于他能否更加节能环保,似乎并没那么重要。
攸克君查询了一组数据,截至2019年,全球共有超过6万栋“被动房”落地建成,在欧洲,这种超低能耗的被动房更是以每年8%的速度在增长,而且按照欧盟规定,到了2020年,达不到被动房标准的将不予发放开工建设许可证。
虽说我们整整落后了人家30年,但趋势所向,被动房这样一个看似新鲜的产物,已经在国内萌芽。明天,北京首个被动房小区——首开国樾·天晟,即将亮相。
既然是被动房,与普通住宅,就有很多建筑工法上的差异,从在外保温施工、外窗安装、断热桥处理解决措施到建筑气密性施工等等,举个例子,北京地区普通住宅外墙的保温层是60~80mm厚的硬泡聚氨酯板,被动房外墙高效保温层则是200mm厚的硬泡聚氨酯板。
再比如,普通住宅往往不会考虑建筑的气密性,但在被动房,则会对穿透外墙,屋面与外界联通的位置做特殊密封处理,这样做才能够大大提高被动房的气密性,从而减小冷风渗透造成的热损失,降低建筑能耗,也有助于阻隔室外水汽进入。
有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建筑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被动式节能房,与普通住宅相比,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03.43吨,年节约标准煤42.59吨。
这也是被动房作为绿色节能的建筑代表,可以数十年存在和壮大的关键,这同样也是国内市场在经历是数十年的洗礼和打磨后,开始重视到了产品力背后的真正软实力。
毕竟,身为被动房项目,并不能在价格上获得太多额外的附加值,但它一定是成本投入更多的一种项目。相比于传统房屋建筑,被动房总体成本上升10%~16%,而首开国樾·天晟的技术标准更高,它是按照德国PHI认证标准建造的被动房,投入更高。且纵观整个建筑的寿命周期,被动房在后续居住成本以及维护费用上,可说都将大幅度的降低使用和维护成本。
作为国企的首开,其优势就在于,北京作为其大本营,有着“一部首开史,半座北京城”的积淀,品牌实力以及国企责任,都让首开在打造首个被动房项目时,有了更多革新的动力与实力。
更重要的是,坐标密云的首开国樾·天晟,顺应了目前北京市对于密云作为生态涵养区的总体设计,同时对于要在全区重点打造超低能耗建筑的新方向下,首开国樾·天晟则是首个标杆项目。
整个项目的建筑示范面积为3万平米,产品为洋房和叠拼,不管是在室内小环境的营造还是整体的社区园林规划,都参照了低能耗,绿色健康的标准。而围绕首开国樾·天晟,未来还会有一整套、更大规模的健康体系的落地,这也是首开尝试首批被动房建造,背后的关键原因。
这一定是一个系统性,能轻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项目,虽然他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,且未见的有更多收益的同时,它其实在打开一扇窗,让我们看见,房地产项目所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,这份责任,不是让更多人能住进属于自身个人的房子,而是,如何让房子,不再是一种负担或消耗,不再透支环境和能源,而是寻找到一种最稳妥以及最有效的途径。
虽然说,我们距离欧洲慢慢的出现被动房,落后了快30年的时间。但,只要开始就不怕晚,只要有人愿意跑起来,就一定能带动更多的人。